今天來介紹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城邦歷史
上圖,位於巴爾幹半島南端 由右邊至左是雅典城、柯林斯、斯巴達
雅典是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公元前1000年,雅典成為古希臘的核心城市。 從公元前9世紀晚期到8世紀初,古希臘時代雅典就已是一座歷史非常悠久的古城。
公元前492年, 希波戰爭爆發,波斯在幾個大的戰役中都遭到失敗,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雙方締結和約,戰爭才結束。 公元前431年6月,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歷時二十餘年,以雅典失敗告終。
雅典的現今GOOGLE地圖
雅典(Athina)和柯林斯(Corinth)之間有條運河,古代運河怎麼開呢? 很簡單 古羅馬流行奴隸
聽說有位皇帝叫了6000個奴隸硬挖出來... 不過我猜以前可以只有細細長長的 能讓三帆船通過就好,現今科技當然開挖更寬的河道 讓貨輪也可以通過...
位於柯林斯的宙斯神廟。
宙斯是希臘的領導神 他以跟一堆女神搞各種性關係聞名,堂/婊、姑、姐、姨媽
等各類的能上都上 全都發生過關係 並因此生出一堆半人半神的小孩…
女神赫拉
雅典除了希臘神話外 還有幾位知名哲學家...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
蘇格拉底對於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貢獻或許應該是他的辯證法 (用一個問題回答一個問題)來提出問題
蘇格拉底相信人們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專注於發展自己的本能,而不是去追求物質的富裕。 他總是鼓勵別人注重友誼關係和參與社會的共同體,蘇格拉底相信這是使人們共同成長的最好方式。
蘇格拉底在當時的思想被以異端學說處死 (喝毒藥)
柏拉圖主義經常被分類為一種形而上學的二元論 ,有時候也被稱為柏拉圖現實主義。 依據這種解釋,柏拉圖的形而上學將世界切割為兩個不同的區塊:「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 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是從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裡所複製的,但這些複製版本並不完美。 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無法改變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實現之,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並不包含知覺能力或想像力。
柏拉圖並以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他的形而上學理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 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 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 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 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 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亞里斯多德在前384年生於色雷斯的斯塔基拉 ,父親是馬其頓王的御醫。 從小亞里斯多德在貴族家庭環境裡長大。 在18歲的時候,亞里斯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園學習,此後20年間亞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學園,直至老師柏拉圖在前347年去世
3年後,亞里士多德又被馬其頓的國王腓力二世召喚回故鄉,成為當時年僅13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根據古希臘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記載,亞里士多德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的教育。 亞里士多德也運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對亞歷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亞里士多德的在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始終對科學事業十分關心,對知識十分尊重。
亞歷山大死後,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治。 由於和亞歷山大的關係,亞里士多德不得不因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亡加而西斯(Chalcis)避難,他的學園則交給了狄奧弗拉斯圖掌管。 亞里斯多德說他會逃離是因為:「我不想讓雅典人再犯下第二次毀滅哲學的罪孽。」(隱喻之前蘇格拉底之死)
當今為世人所熟知的斯巴達指的是特洛伊戰爭80多年後多利亞人建立起來的斯巴達城邦,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邁錫尼的斯巴達王梅涅勞斯(menelaus)是更早時期的希臘人。他同後邁錫尼時期的斯巴達唯一相關的就是相同的名字和地域。約公元前1100年~前950年期間,來自希臘東北方伊庇魯斯和馬其頓的多利亞(又稱多里安)人入侵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攻佔了東部地區後,定居於拉塞達埃蒙河谷,以斯巴達為都。
諷刺的是,這些佔領了原斯巴達地區的多利亞人本是鳩佔鵲巢,卻仍被稱為斯巴達人。新斯巴達人並將被征服地區的原斯巴達人亦即邁錫尼原居民變為奴隸,稱為黑勞士(helotry,希洛人)。斯巴達人(即多利亞人)繼續其侵略腳步,攻佔半島東南部的拉哥尼亞(拉科尼亞)後,約於公元前736年,又開始對西部鄰邦,曾對邁錫尼文化做出貢獻的美塞尼亞(麥西尼亞)進行長達20年的第一次美塞尼亞戰爭。美塞尼亞人不甘做野蠻人的奴隸,奮勇反擊,並一度幾乎擊垮斯巴達人。經過三次美塞尼亞戰爭,至前455年伊索米山陷落為止,斯巴達將多數的美塞尼亞人變為奴隸,與拉哥尼亞的原居民一樣,稱為黑勞士(希洛人)。抵抗力量中的倖存者被逐出伯羅奔尼撒半島,許多人投奔雅典,繼續與斯巴達人戰鬥。美賽尼亞戰爭是日後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
現在的斯巴達是一個現代農業小鎮,出產的橄欖油世界一流。
斯巴達猶如一個大軍營,其公民的嬰兒剛出生時,便要被檢驗體質,如果不合要求,便會被拋棄至荒山野嶺;作為母親的,會用烈酒為其嬰兒洗澡,若受不了的,則任由他死去,這是因為斯巴達人只要最好的戰士。
男孩在7歲前是由雙親撫養的,但其父母從小則會訓練他們成為獨立堅強的戰士,甚至有點冷酷無情。7歲後便會編入團隊進行軍訓。他們要被訓練為絕對服從,身手敏捷,不怕艱苦的軍人,所以每年均會被火辣辣的皮鞭鞭打,並不許求饒或叫喊。當男孩過了12歲,便會被編入少年隊,只能光頭赤腳,不論天氣冷暖均只許穿一件外衣,並只可在軍營裡作少量進食,逼使他們在外面偷取食物,鍛鍊他們的身手。若被人發現,則會被重打,因為這證明他身手不靈活。至20歲後,則成為正規軍人。30歲時便會成親,但還是要每天作軍訓。60歲時便會退役,但仍要作為預備軍,隨時候命。凡斯巴達男子皆會食於公共食堂,食品粗疏,除執政官外,雖國王亦須在此會食。食時得暢談國事,少年子弟因得於此獲得政治上的知識。
斯巴達的人民分為三個階級,第一階級為斯巴達人,為享有完全的公民權者,雖有田而不自耕,其專門之職業為服兵役與任官吏二事。第二為庇里阿西人(Periceci),從事於工商業而無參政權,雖為自由民,然不得享有完全的公民權利。第三階級為黑勞士,意為農奴,他們常隸屬於土地而為第一階級的人服勞奉養;戰時亦隨第一階級之後以服軍役。
對黑勞士的奴役
黑勞士的生活極其艱苦,他們在戰時要作先鋒,但又沒有任何權利,斯巴達人可以隨時殺死他們。黑勞士(希洛人)是斯巴達人的公有財產,在節日裡,斯巴達人經常灌醉黑勞士,並將他們拖至公共場所任意欺凌。黑勞士不論如何,每年均要被鞭笞一次,其目的就是要黑勞士牢記其奴隸身份。甚至每年組織斯巴達少年結隊殺戮希洛人,以此培養斯巴達少年的戰鬥精神,也削弱希洛人的反抗。亦因如此,黑勞士曾經多次發動起義。最後這種制度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斯巴達後被廢除。
斯巴達人的驍勇善戰可以由波希戰爭裡得見。
在溫泉關戰役,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以其本國精兵300人、7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臘各其它城邦的聯軍,在溫泉關抵擋了數量上遠遠超過他們的波斯軍隊,長達三天,使得波斯軍隊在頭兩天不得寸進,並且死傷慘重。但在第三天,一個希臘當地的居民背叛希臘陣營,帶領波斯軍隊沿著山區的小徑繞到希臘聯軍的後方,見此列奧尼達解散了希臘聯軍,留下300名斯巴達精兵與700名底比斯志願軍殿後。
看完這段 我只覺得斯巴達是一群瘋子
耶耶 接著我們來介紹一下尼羅河三角洲的諸城,由上而下有亞歷山卓 、孟斐斯、底比斯
亞歷山卓港- 簡介
亞歷山卓港公元前332年,馬其頓(Macedonian)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於埃及尼羅河口西面建立一個古城--亞歷山卓(Alexandria),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埃及托勒密(Ptolemy)王朝開始興起,亞歷山卓便成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並因此而繁榮起來,再加上亞歷山卓位於亞洲 ,非洲及歐洲三個洲的接合位置,亦能通往尼羅河及地中海的港口,可以想像到亞歷山卓是如何繁榮,世界的通商是如何發達,而且亞歷山卓內的法洛斯島(Pharos) 更擁有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法洛斯燈塔( The Pharos light house)照耀著港口 。
亞歷山大在此建城的目的是在瑙克拉提斯邊在埃及建立一個希臘人的中心作為希臘與富饒的尼羅河谷之間的聯繫。
亞歷山大港建立後幾個月亞歷山大就離開了埃及繼續東征,他再也沒有回到他的城市。 他的將軍,後來的托勒密一世將亞歷山大的屍體引渡回亞歷山大港,亞歷山大墓成為一個古代旅遊者的著名朝聖地。
中國宋代古籍《 諸蕃志 》中,曾提到提到亞歷山大港,稱之為遏根陀國。
孟斐斯或孟菲斯,古代下埃及的一個城市,位於開羅以南,相傳是埃及首位法老美尼斯所建。由古王國時期開始,除第十一王朝和第十二王朝以外孟斐斯一直為埃及的首都,直至新王國時期才被底比斯取代。埃及現存的八十多座金字塔中,主要就分布在吉薩(Giza)、薩卡拉(Saqqara)及孟斐斯(Memphis)。孟斐斯也被稱為白城,美尼斯統一埃及後才改稱孟斐斯。
在古王國時期 ,底比斯只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小型商道中心。 它作為通往西奈半島和彭特的水路及通往努比亞的陸路的樞紐。 但正因為這個優勢,法老孟蘇好代布決定把首都定在底比斯,並在底比斯為阿蒙神大興土木,興建很多神廟,底比斯從此成為古埃及的聖地
底比斯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古埃及出了一位叫拉美西斯的法老,這人就是出埃及記的主角之一(有說是跟他爸有關),拉美西斯可說是古埃及帝國最強盛時期,下圖是他的宮殿..
《出埃及記》是摩西五經的第二本經書,傳統學者認為本書的作者就是摩西本人。這本書提及摩西在三個不同的場合奉耶和華之命執筆作記錄。
考古學及其他外在證據證明這些記載可靠。出埃及記所用的埃及名字完全正確,所提及的官銜亦與埃及碑文所刻的吻合。考古學顯示埃及慣於容許外族人士在埃及寄居,然而他們會與外族人保持分離。埃及人以尼羅河水作沐浴之用,出埃及記就記載法老的女兒曾在那裡沐浴。人們發現埃及的磚有些混有稻草,有些則沒有。此外,在埃及的全盛時期,術士享有很顯要的地位。
埃及的墓碑石刻顯示法老率領戰車隊御駕親征,出埃及記則表明摩西日子的法老也跟從這個傳統。但古代的埃及記錄完全沒有提及以色列人寄居埃及或埃及發生的災禍,因為考古學發現埃及每個新王朝均會把以往所有不光彩的歷史記載從史冊中刪除。他們不會把羞辱的戰敗事迹編入史冊中。在出埃及記的十場災殃里,埃及諸神如尼羅河神、蛙神及太陽神等埃及本地人崇拜的神受到打擊和羞辱,藉以證明耶和華超越諸神的事迹,就不會被收錄在國家的史冊
根據出12:37[和合本]的記載,共有60萬成年男性逃離埃及。按此推斷,連同婦兒,逃亡的人數約為200萬人。但當時埃及的總人口估計為300-600萬。如此大量人口離開埃及,會嚴重影響埃及的經濟和勞動力。但考古學並未找到任何有關這段時間內埃及經濟突然變化的證據,因此可推斷即使真有希伯來人出埃及之事件,人數也應遠低於〈出埃及記〉所記載。
出埃及記簡單說 上帝的兒子 耶和華(後降生成耶蘇) 指示摩西帶領希伯來人(猶太族) 從埃及離開,一路殺 一路砍 來到最後的以色列定居,因為這一路遷洗發生的事引發阿拉伯地區的不爽,所以現今才會有那麼多次以阿戰爭,一切都是有歷史淵緣的。
來看一下出埃及記的路線圖
西乃山~ 摩西代表猶太人接受耶和華十誡的地方,看起來也沒怎麼樣,就一片荒土。
十誡及各宗教之順序 。(若以猶太教的標準,1-4我都不會做,5做的不好 6也沒做 7嚴重違反 8和9沒做
10違反一半(他人的妻子) 真是糟糕..
屌哥─摩西法相..
留言列表